每一回遭逢,都是美好而奇妙的因緣。感動於中崙高中謝校長的知音見賞,美慧主任的貼心接待,中崙老師們雖素昧平生卻願意「呵護」我的心願而溫暖應邀投入討論,謝謝你們陪我完成了一回「互動式講座」的實驗。
最初是因為離開之後,一直掛念著沒有回覆其中一位老師提問關於《老子》的原文內容。其後「藉題發揮」,順勢把自己今天一部分欲言而未言的內容稍做脈絡化,梳理得更清楚,以幫助自己深化相關思考。而既然寫下來了,便透過雲端,聽其自然持續這個「遠距非同步」對話嘍~~算是一回另類的思考、想法的浪漫飄流歷險。 祝有緣遭逢的人兒
訪遊愉快。
◎關於現場提及引導學生「自律」所引用之《老子》原文。
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第38章)。
最末兩句乍看與儒家思想十分對立,但細究其理路,是有道理的。從道家觀點來看,由道→德→仁→義→禮,乃至其後可想而知的「失禮而後法,失法而後刑」,表面看起來是愈來愈「秩序化」的歷程,然而箇中也是人心信任、人情自適生活氛圍的愈益嚴重破壞,是「很危險」的做法。
事實上,可以很簡單推知,在「理想狀態」下,多數人是會希望日復一日生活在「道」中而非惴惴於「刑」中的。偏偏人心各異,人事複雜,當一群人聚在一起,因為現實利益等等因素,往往無法單單透過道、德維繫多數人的安頓,於是古今中外,世界各地,多數團隊最後還是不得透過禮、法來維持紀律與秩序。直到21世紀──
21世紀,人類最可喜的突破,不是科技造成的,而是要歸因於愈來愈多人體認到「生而為人的意義」。
──John
Naisbitt,《2000年大趨勢》(Megatrends
2000)
是以,除了今天早上與老師們分享的公園、學校、便利商店、燈節想像的轉變,包括也有愈來愈多公司不講求打卡、總經理帶頭早下班,乃至像google一類公司,乾脆把公司經營成生活樂園者。因為現代人受教育普遍,且物質生活達到一定滿足,較諸以往更容易理念溝通了,終於到了可以實踐「彼此過更優質生活」的時代了。而更重要的是,「教室課堂」是相較單純、正向的環境(尤其老師一定程度可以有不錯的自主權、主導權),實是從法、刑的概念、回歸「道德」可能的合宜實驗空間。只要說服自己,經過一些操作,「按邏輯推論」,應是有不小說服、號召學生共同實踐的空間的。
◎關於班級經營「寬、嚴之際」的拿捏。
追尋「道德」境界的理想式教學的代價是,一開始,一定是比「明訂規矩」更麻煩(要建構一大套道理)、更累(不斷帶孩子思辨,忍受要花較長的時間讓全班打掃或安靜下來)、更容易受挫的(總有孩子把方便當隨便,還嘲笑你的理想)。還有一點,追尋過程中,老師必須不斷思索、確認、重新感受、召喚在「現實中」很容易不小心就淪落了的道、德的境界,其實很費神。
那麼,這個追尋的「好玩」之處在哪裡呢?或許可借用另一個中國思想史常常提到的觀念「觀氣」來試著闡述。
此處不談厚重的「中國思想史」上的各家對於「氣」的說法,只簡單借用這個概念來談班級「風氣」。一群人在一起,就會形成「風氣」,欲引領眾人追尋理想者,需先能掌握「風氣」。這個概念不易以文字說明,但真正在教學現場的老師們想多數能夠意會,每一個班的「風氣」真的不一樣,連帶著影響到每個人為學、處事的風格、效率、表現。這樣的氛圍以「氣」字形容十分傳神,昭示了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歷程。既是一個「動態」歷程,以結論式的「成敗」論之自然沒有意義,因為它隨時在變化,隨時可變化。而我所強調的「情境語調」,一定程度乃是「深層」班級風氣的長期形塑與調整工程。
「風氣」形塑初起極困難、極累,然一旦全班的「風氣」形成了(嚴格說來,無所謂好壞,唯身處其間之人認同、自適與否耳),就能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而毋需老師以蠻力推動,豈只「事半功倍」!是以,從這個角度看來,「體察班級風氣」、「形塑、引導班級風氣」的「專業」,可說是老師在長長的教學生涯中可以把教學生活過得愈來愈優質的有意義「投資」了。
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看來「放任」的模式,絕非冷漠、毫不在乎。細究之,其間想必寄寓了對於人心如何可能的高度信任,以及對於世事處置的高深哲學與專業。而這般「相信」與「專業」對於多數人來說,是需要日復一日透過實踐而鍛練、體會的。
那麼「寬/嚴之際」的拿捏,可以視為此項專業的入門課程。每個班特質、風氣不同,自然其拿捏分寸沒有「標準答案」,但在「氣」的理解架構下,我們可以有以下兩點體認:
其一、既然班級風氣是動態的、歷程性的,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也不需要研擬出「一整套」的寬、嚴標準,但我們可以期待在每天每天與孩子的互動過程當中「憑當下直覺」寬之、嚴之,然後我們有大把的時間一回又一回測試、實驗,直到愈來愈精準。(讓我不禁想起數學的「十分逼近法」^^)尤其我們是「老師」,畢竟還是有些「權威特權」的,學生無法因為偶爾一次、兩次的寬嚴失當而「開除」老師。誠然是個溫暖而安全的「實驗環境」呀!
當然如果「長期」處置失當,則全班產生「討厭」老師、「疏離」老師的風氣就比較麻煩了,但通常一旦我們「有意識」於風氣、寬嚴的拿捏學習,拿捏失當的機率就立刻比「毫無意識」降低許多。也就是說,我們毋需「準備好」一套固定的標準自始至終奉行,而可以在過程中,不斷自我釐清、自我修正,逐步磨練出自己的風格與班級經營塑求,並隨時「兵來將擋、水來土淹」,運用手邊資源,想出新策略應對新的班級問題。於是,它的「沒有最可行辦法」成就了它的「多元玩法」的樂趣,促使我們隨力以變化、應對而充滿樂趣。
其二、既然班級風氣是動態的,那麼在實踐過程中的我們就能夠比較「忘懷得失」地看待每個當下所遭遇到的「困挫」了。面對學生不進入狀況、教學法不被多數人理解的「孤單」處境,我通常會「有意識」地小心不讓自己陷入「唉,沒辦法啊!現實就是這樣……」的哀嘆之中,轉而將之理解為「一定有辦法,只是我目前還沒想到而己!」
請千萬不要小看「沒有辦法」與「一定有辦法」的處境解讀!這算是班級「情境語調」的核心意念。老師自己長期將自己浸淫於正向或負向的情境語調會大大影響自己對於處境的解讀趨向與問題解決能量,其所產生的良性/惡性循環,又牽連影響到自己與班級「風氣」。是以,要引導全班進入何種氣氛,其基本功便是先設法讓自己可以自適於自己所期待的那種環境氛圍之中。
例如:當我提出「溫暖痴狂,使命必達」,則如若它恰是我此在虔誠認同、執行的價值信念(不只是從外頭「學進來」的教學策略),它便不至淪落為虛假口號,而能實際產生能量。是以,若有老師以「敬謹為學」為訴求,且其風範真的如此實踐(真的虔誠認同、實踐),再經過反覆而「有意識」地操作練習,它乃能自然而然產生能量而感召學生,促成班級風氣改變。
由此想來,或許班級經營一定程度也可以很簡單地回歸到教師自身生活信念的彰顯與堅持(很堅持很堅持、任性而不輕易妥協於現實的那種堅持),讓自己更有空間成就自己真正想成就的使命。
◎關於提及「不改作業」與作業規定抽查的澄清。
這個提問我在現場的回答偏重於「提升學生主動性」的促成,這個部分或可參考我在傳奇講堂「教學思考」的兩篇文章,未來有空會陸陸續續將「夢裡乾坤大」、「時光隧道」的教學活動成果及箇中思索整理出來,或許比較能夠說明一個很累很複雜的作業,如何有可能讓老師與學生都在其間玩得很開心,並且「主動」想完成。很謝謝這位老師的提問,為我開啟下個階段可以深入開發、整理的議題。
至於我要澄清的是,我所謂的「不改作業」,是指不花時間改我認為無關乎我的國文課堂教學需求,無關乎學生素養提升,或者毋需動用到老師改的「習作」、「講義」、「考卷」之類的作業。而非指我不做「很勞神」的工作。
以「作業抽查」的挑戰來說,我想我之前待的曉明女中,應該可以算是高中裡數一數二的了吧?以國文科為例,我們一學期寫五篇作文,外加寒暑假每個人都寫的「曉明文學獎」作品、閱讀心得競賽作品以及小論文……任務分量不可謂不沉重。但不可諱言,曉明的小姑娘之所以能完成《框不住的國文課》一書,除了課堂間長期問答思辨的訓練,曉明紮實的語文基本功的奠基確實功不可沒。
因此,雖然我不也不是太喜歡改作文,但並不會覺得學校抽查作文以督促學生完成是一件不合理的事。因此,在我的case裡,「改作文很累」這件事既然是「合理」的,也就不至於是件「無奈」的事,而是一件自我挑戰著「如何可以更聰明解決」的「值得研究的事兒」。任教三年來,在「改作文」的挑戰中,我從字斟句酌細改,發展出「學生彼此品讀」機制,讓學生「分擔」老師的讀者任務,並達到更好的作文學習效果。
從這裡又可以談到關於我常常說的所謂「任性」的議題。
也會覺得很痛苦的國文老師,但對於這樣多份量的作業抽查不特別支持,卻也不至於有太多異議。因為就培養孩子文學素養一點,「多寫」確實是有其幫助的。至於如何解決老師沉重負擔這點,目前只發展出一些可以「省力」的配套措施,
對於行政來說,我一定是個「任性」的教師,對於我覺得「不符合教育理念」,且行政提出的理由無法說服我之時,即使在組織較為嚴密的私校,我也不會讓自己「無奈」地執行。例如,我堅持不被一天8小時拘綁在校;堅持教師參與研習是比寒假輔導全勤更重要的教師職責;堅持我的國中部班級的注釋考試「意思對即可,不需要一字不漏,面對處置抉擇,我但只捫心自問,這麼做是否有助於達成學校最初聘任我為正式教師的承諾與使命?
若學校的理念足以說服我,即使與我原先的「習慣」不完全符合,在我「有能力提出明確的更好的解決方案」之前,我可以展現很好的配合度,即使比較辛苦,我二話不說,便挑戰著克服萬難說服學生它是有意義的事情,引導學生心甘情願地做。
例如,一個學期抽查五篇作文外加許多全校性的閱讀、創作等作業。但我可以接受「多多寫作」是對學生的語文練習有幫助的教學理念,且在曉明有紀律的校風之下,如此勤懇踏實的學習法確實有助於養成學生正向的學習經驗,雖然它不見得是我培養學生的「習慣」方式,也不是唯一的方式,但它「不牴觸」我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可以心甘情願地執行。
若學校說服不了我,我便想方設法說服學校,即使無法改變全校政策,我也通常會想出讓學校心服口服的替代方案,以「對學生學習更有幫助的方式」完成使命。
例如,我不覺得每天早上7:30到校陪伴學生是必須做的,我便會「任性」地不那麼做,但我絕對會「負責地」達成學校最初設定老師必須7:30分到校所託付給老師的「任務」──陪伴學生。我清楚知道,我透過網路、週記互動,以及日常的高品質互動對話,多數學生在週記上與我談得愈來愈深,學生可以自在跟我討論友校男生追求的處置方法、爸媽過度的長女期待、與朋友之間很細微的心結解決可能,乃至我們可以很後設地討論某位老師在言談處置上她覺得不甚舒適的地方可以如何理解、回應……那麼我便問心無愧、堂而皇之過我覺得我自己更舒適的清晨時間安排,學校以此審核、評斷我是不盡責的老師,我將力爭到底。
由此,再重新理解我所理解的「任性」,其實是很正面的詞語,接近陶淵明的「任真自然」。我清楚堅持自己的理念,虔誠說服他人,但也在不斷的「練習」之下,得以保有可能比一般人更大的「與理念不牴觸」的彈性空間,足以心甘情願配合政策承擔或執行。我所謂的「任性」,是努力讓自己儘可能隨時隨地身處於「符合初衷、使命」的狀態,毋需違背心意做無奈的事。如此方可有效讓自己「浸淫」於正向的情境語調之中,不至於落入先前所說「沒辦法啊~~不得已啊~~現實無奈啊~~」的負向情境語調。為達成「任性」,我在任何事件之中「有意識地」練習以下幾件事:
1-1、堅持自己的理念,並設法理出頭緒,使促以說服他人,促成環境改變。
1-2、找各種機會鍛練自己的「感受.思辨.表達」能力,讓自己因為足夠的練習而越來越勇於陳述想法,並獲取成功經驗鼓舞自己。
2-1、提升自己的專業、擴增自己的彈性,讓自己本身有更好的承擔能力,當對於各項事物應付從容的時候,就比較不會覺得「無奈」。
2-2、涵養自己審美出事物、制度之正向價值的意義,避免自己因為社會大眾集體製造的「習慣性無望感」(如政治黑暗、教育失敗、怪獸家長、升學無奈等)而「誤判」了事物、制度的意義,致使提取不出「價值感」讓自己心甘情願去做,進而促使學生心甘情願去實踐。
將此理論套用回「作業抽查」、「學生不交作業」的困境舉例說明。如何跳脫「無奈現實」的思考模式?我通常的做法是:
1。誠實感受:我面對作業抽查的感受是什麼?覺得它有意義嗎?我不喜歡這件事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2。思辨釐清:透過反覆練習,將一件事思考得愈來愈仔細,一方面避免被人牽著鼻子走,「不假思索」交差了事;一方面也自我檢視,是否被自己不自覺的習慣性抱怨影響,「不假思索」地抱怨?
.我覺得它有意義,那麼意義是什麼? →檢視是否盲目順從上級交代
.我覺得它沒有意義,為什麼? →說出理由說服自己與他人
3。表達實踐:真的想清楚了,才能促成積極而勇敢的各種行動。
.我覺得它真的沒有意義→練習向學校反映,共同擬定比較有意義的替代方案。一定有難度,也不見得成功,但透過一再練習,可以愈來愈得心應手。同時,「說服」的專業,亦大大有助於說服學生、邀請學生參與你的理念,是個好用而練起來不會吃虧的專業。
.我覺得它其實有意義,只是做起來會很累
→請再次確定不是因為不敢、不想「練習」而「隨便」敷衍、催眠自己那是件有意義的事
→既然真的說服自己它是「有意義的」,那麼就能「任性」地心甘情願去執行它了,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想方設法,挑戰以用「更聰明」的方法完成它
→想方設法,「說服」學生它是有意義的,心甘情願乖乖交作業
★於是,不至於陷入老師「很無奈地」以言語或表情透露(或不自覺洩露)「沒辦法啊,我也不喜歡作業抽查好不好,但是學校要抽查我有什麼辦法!」的「情境語調」給學生,則「收作業」這件事情就可以回歸比較正向(也比較精準)的「老師花費青春陪伴學生涵養專業」的價值意義,則要求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訴求也就更有說服力,整個班級的「情境語調」更正向,積極完成、繳交的「風氣」也就更有機會帶動起來了!
然後,你可以已然發現,上述面對事件「感受.思辨.表達」的處置步驟,也正是我想教給學生的。透過以身作則的真實生活實踐,學生從日復一日的生活感知老師真的不斷在思考、不斷在感、不斷在思辨、不斷在表達,真的很虔誠地實踐著「溫暖痴狂,使命必達」,則乍聽之下很空泛的「情境語調」,就不再只是空口白話,而是真正奉行的生活態度與使命,它便有足夠的能量促成班級風氣的凝聚與動態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