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
Elisabeth Kubler-Ross, M.D.著,李永平譯1998,臺北:天下遠見(文學人生07)
【因緣】
佛學課上,佑端報告《大般涅槃經》中的生死學,內文生死學大師庫伯勒《論死亡與臨終》,老師補充提及此著作,下課後至圖書館借書,徹夜讀畢。(121120)影響此舉動的因緣另有義張培訓動輒千字的心得回饋書寫經驗,與研學會「摘要交流平台建置」的實驗需求。
【摘要】
身為三胞胎開路先鋒,伊莉莎白出生時只兩磅重,卻奇蹟似地存活下來,加之急於確認自身獨立人格的驅力,使其有主見而好強。伊有一個可以在大自然中盡情奔跑感受的童年,想是養成她心胸開闊的重要因素之一。幼時飼養小兔,卻連最愛的小黑兔也遭小氣爸爸命令送往肉店宰殺,對於生死留下深刻印記。又伊從小立志從醫,父親卻一再要求她到公司擔任秘書兼會計,伊倔強出走擔任富家下女,卻也由此得到富家醫師朋友引薦,間接開啟從醫之路。日後再有參與「國際和平志願工作團」義工,遍及歐洲各地救難。
伊經歷二次大戰,見聞集中營裡瀕死囚犯在牆上繪畫的蝴蝶,深入鐵幕傳奇歷險,後來成為精神科醫師,極力反對濫用藥物控制病患的舉措,強調人道陪伴與關懷,治好許多病患,以實踐證明「愛」的力量。爾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代理一位名師在醫學院上課,四尋摸索,總算碰上「死亡」這個議題,病開啟其後邀請臨終病患談論將死感受的上課、研討會模式,開啟醫院及常人普遍不願面對的禁忌話題。
文中也記述了生死學研究開拓過程中阻難與熱烈受歡迎的雙面矛盾。病患乃至外界反應熱烈,其置身的醫學環境卻極排斥,認為不科學、也不樂意承認醫院有治不好的病人,所幸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好伙伴蓋恩茲牧師,兩人通力合作,舉行無數場研討會。文中提及一位性格怪異、不能接受他人指出病患將死事實的M醫師,由一位小護士見證醫師夜裡巡房時為病患佝僂的身軀,在扭曲的性格之下,原來是一個如何高度仁心的自責靈魂!後來在伊的鼓勵之下,小護士終於對醫師說出一句「辛苦」,突破醫師心防一吐心事,最後接受心理治療,把醫德各舒適地發揮。其後則提到伊好不容易買下農莊,希望建置一座收容愛滋病童的樂園,卻如何遭到虔誠信仰基督的居民反對。即使開辦說明會說明愛滋不會傳染,仍不能稍減排斥,不斷遭受恐嚇攻擊。再者,當伊氏提及後來的經驗愈來愈超乎常人,甚至有許多感受不好和家人分享之時,著實覺得心疼。
書中信手拈來,就是病患的感人故事,其中杰飛的故事十分動人。臨終病童杰飛要求回家,並要伊氏作陪,然後請爸爸拿下掛在牆上的腳踏車,並裝上可鄙的練習輪,然後請伊拉住媽媽,堅持自己完成騎腳踏車繞村子一圈的壯舉,完成後輕鬆上樓,與弟弟密談並要求保密,直到弟弟生日那天,弟弟才說杰飛在那天把腳踏車送給他,唯一條件是不能使用可惡的練習輪,而杰飛已等不到生日這一天。另外,伊也提及曾二度出席研討會,並分享過瀕死經驗的史華茲太太死後顯形請伊不要放棄努力的情節令我印象深刻!即使是幻覺,它卻實實在在推動了伊氏堅持其生死學研究的道路,並開展「身後世」的研究區塊,讓人不禁覺得需要重估所謂「真實」的定義。唯在稍後的篇幅,有一大段落提及「神通精靈」,則實在超出曾感受的經驗太遠,暫不予置評。也由此反思人對於不熟悉事物的接納限度如何界定?文末提及前夫曼尼死前,與其約定從另一界傳遞信息,其後印證雪地墓園上滿是紅玫瑰的生前戲語。但這又是曼尼死前為女兒生日而準備的花朵,玄機與否,端看如何理解詮釋,「另一界」實耶?非耶?著實費解。
伊氏一生近距離碰觸戰亂、疾病,活得轟轟烈烈,卻也經歷流產、離婚、農莊遭人惡意火焚乃至中風不易行動等悲慘境遇,是其清楚體認的「散播愛」的使命感助其走過,不過她實在是個太不配合的病人了!堅持照樣抽煙、過自主的生活!或許,因為她終於了悟集中營裡看到的蝴蝶的意義:「時機成熟時,我們就會拋棄肉身,擺脫病痛、恐懼和人生的一切煩惱,逍遙自在,宛如一隻飛回上帝身邊的彩蝶」。
【見聞】
透過這本非理論的書籍,大致了解了「生死學」的發展歷程,伊氏並影響後來安寧病房的設置,確實展現了極大的影響力。這種相信直覺、大方發揚理念、真的為世界做些什麼的生命姿態,乃至研究態度,是我所嚮往的。而隨著現象學、詮釋學、後現代等理論的興起,理性以外的感知力量愈來愈能被世人接納,乃至運用。可以感覺得出來,這個時代,又已然慢慢走過工業、啟蒙時期,又慢慢從理性主義走出來,出發往另一個不久前猶意料未及的集體心智狀態了。
或許只是因為太不勇敢,才把學術想得高深莫測,書寫失據。覺察自己的感覺吧,這一生真的想做些什麼,就大膽地承認並且去做吧!只要真的是自己想做的,為之必然深富研究精神、充滿活力,只要確認出發點是良善的,就這麼相信地走下去吧!事實上沒有那麼多東西縛住自己。
【札記】
很開心昨晚一口氣把書讀完,並且今天起來一口氣寫完摘要,其實好好整理好一本書,並不會像想像中那麼困難。至於花時間?也許真的需要踏實地有過這個整理的程序,把全書在思考消化一遍,才真的能和它建立比較深刻而長遠的東西,而更重要的--才讓自己真的看到閱讀累積的成果。
當然,這是一本「理論邊緣」的書,而非真的太厚重的典籍。但至少這本書讓我「提起勁」開了頭!我想,無論讀書、做研究,抓到感覺是第一要務,畢竟「差事」是沒有辦法讓人持久撐下去的!是以,既然決定要試著走學術的路,在其上發現、探險。我願意多花一些時間放縱自己的「非學術語言」;花一些時間陪伴自己放下一提到「學術」就望之而興嘆、筆下躊躇、揣度他人怎麼想怎麼看的自動化語言;花一些時間試驗、調整,尋找自己真的舒適自在的閱讀與書寫習慣、建立風格。我想,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真在這條路上走得長遠吧?
我試圖透過這樣的書摘,引導自己「不求全」,甚至不刻意安排章節架構,但只憑著閱讀時印象深刻的部分進行摘錄與發想。我希望我能持續閱讀與書寫,因此我必須控管自己不在一本書的摘要上花費太多心力,以避免一思及「寫摘要」就先覺筋疲力盡。所以,除了摘要與見聞,我還書寫「因緣」與「札記」,我想要與這本書建立的「關係」,不是冰冷冷的知識擷取,而是「有溫度的遭逢」。雖然這些遭逢細節不合學術規範,將來是不會寫進論文的,但做為「自我典藏」與「交流分享」而言,這樣的溫度書寫,可以稍稍傳遞些許「人味」,讓學術道路看上去不至於太過孤寂吧?當然,我也期望在過程中自我訓練明晰的思考理路與精準的概念提取,但我不刻意搜索枯腸以寫一篇「完美」的摘要,畢竟,發現「腸枯了」的第一步驟應該是設法使其重新溫潤,而非更竭力去榨取。我必須清楚定義,這是「以自學為主、交流為輔」的學習園地,是閱讀與書寫的「鍛練過程」。我得透過不斷操作而達到積累的成果,另外,它還必須帶點「收集蘋果」的樂趣,才會讓自己想要持續下去。而既然只是「歷程」,當然可以毋需一步到位,毋需把「所有想到的都條理分明地寫下來」,其他未足未盡的,就待下回分解吧!
【相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