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閱讀】佛學文獻卷


【書目】
.周紹賢,《佛學概論》(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下)(臺北:佛光文化事業 ,2001 年)
.南懷瑾:《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臺北:老古文化事業,2006年)。
.梁啟超:《中國佛教研究史》(臺北:新文豐出版,1975年)。
.姚衛群,《佛教思想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2009)
.楊維中,《如來藏經典與中國佛教》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2 )



周紹賢,《佛學概論》(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
幫助「進入」的入門書。對於佛學基本概念講解得簡明,足以理解。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下)(臺北:佛光文化事業 ,2001 年)
    1893-1964,哈佛碩士,畢生投注魏晉六朝及印度、中國佛學研究。其子湯一介與佛光文化合作出版湯用彤全集,本書收入之。全書共上、下二冊,分「漢代之佛教」與「魏晉南北朝佛教」二分,以佛學重要概念為目,章節論述,用詞文言雅潔。佛性相關議題主要在第16章「竺道生」與第17章「南方涅槃佛性諸說」。

◎竺道生者,其四依菩薩歟。四依者,此言法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生公湛思入微,慧解敏銳,深有得於般若之學,徹悟實相,以理為宗。彼蓋確有見於理之不可易者,故不執著於名相,不守滯於經文。直抒所見,雖多駭俗之論,而毅然不顧,此真有契於四依之真諦矣!(湯下,頁260-261)

◎《般若》、《涅槃》,經雖非一,理無二致。(262)→《涅槃》北本卷八、卷一四明言《涅槃》源出《般若》。→《般若》實相,《涅槃》佛性,理固無殊,然就經文言,則佛性之義,固《般若經》之所未明言。(263)


南懷瑾,《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臺北:老古文化事業,2006年)。
    南懷瑾研究偏及儒、釋、道,本書側重歷史發展的梗概報導,討論印度、中國、亞洲、歐美及二十世紀的佛教發展,書末附論「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為論但言梗概,不旁雜徵引,深入淺出,是其特色。行文可見濃厚之「中國文化主體」意識,提及佛陀創教之初,印度並不珍惜,乃由中國將之發揚光大,蓋古今各地分有「貴遠賤近」之習。書末論及歐美佛教每以東南亞佛教為研究對象,中國佛教研究仍受忽視。(φ私以為中國佛教理路太深,西人不敢冒然入手)

梁啟超,《中國佛教研究史》(臺北:新文豐出版,1975年)。
    梁啟超著實興趣廣泛哪!佛學也拿來研究研究。本書篇幅不大,理路未臻系統化,稱之讀書筆記可也。作者以清末民初之視域省視佛學歷史,將之視為中、印交流議題,著重於文化輸入、佛經翻譯等議題,並稱魏晉高僧西行求法為「留學運動」,頗有當世學術獨有的趣味。後段章章節則略記「四阿含」等經典之內容梗概。以下摘錄一段極具梁氏風格的文字,可見當時之世界觀察與自我理解,誠然好似一個急欲看見世界的初成少年!

◎我國文化,夙以保守的單調的聞於天下,非民性實然,環境限之也。西方埃及,希臘,小亞細亞,為文化三大發源地;有地中海以為之介。遂得數千年前交相師資,摩盪而日進。我東方則中國印度為文化兩大發源地;而天乃為之閾,使不能相聞問。印度西通雖遠,然波斯希臘尚可遞相銜接,未為孤也。我國東南皆海,對岸為「晅」古未闢之美洲。西北則障之以連山,湮之以大漠。處吾北者,犬羊族耳;無一物足以裨我,惟蹂躪我是務。獨一印度,我比鄰最可親之昆弟也。我其南邁耶?崑崙須瀰,兩重障壁,峻極於天。我其西度耶?流沙千里,層冰滿山。嗚呼!我乃數千年間,不獲與世界所謂高等文化諸民族得一度之晤對。傷哉!酷哉!天之嗇我以交通,乃至此極!吾家區區文物,乃不過吾祖宗閉戶自精辛勤積累而僅得之。記不云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彼西方之民,何修多友,我乃並一而無之也。(頁25-26)


姚衛群,《佛教思想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2009)
    本書乃作者論文集,每篇論文就特定概念命題,並分「佛教基本義理」、「佛教在中國」、「佛教與其他思想派別」、「佛教與社會」及「綜合」五大主題。觀點明晰而能有所啟發,行文清爽,不雜過多引文,是個會「說法」的學者。

〈佛教的「涅槃」與「世間」關係觀念〉頁28-35
    佛教徒生活有別世俗,自初期即有以「涅槃」為最終修行目的的概念,因有「涅槃/世俗」對舉、看待的問題。作者指出,小乘佛教將涅槃與世俗斷然二分,認為凡夫因「四顛倒」而無法達到涅槃;大乘中觀則把涅槃與世俗之間的界限抹平,一旦了悟性空之諸法實相,世間即涅槃;至《大般涅槃經》重新拉出涅槃與世俗的距離,但以「凡夫四倒」、「二乘四倒」肯定「常樂我淨」,與二乘觀點區別,又較中觀更明確「修行」前後的差距,以維護佛教僧團的獨立性,然從「佛教深入世俗社會」的角度來看,觀點卻未若中觀「便利」。
    禪宗北宗仍重修行,但至南宗講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作者將之視為重視世間生活之傳統文化與印度般若中觀既有理路交相影響的結果。最後,作者將現代佛學的興旺發展,歸功於妥適處理涅槃/世間關聯。指出現代僧團雖少直接鑽研涅槃/世間問題,但普遍採取解脫(涅槃)不離世間,以更求「利他」的實踐哲學(φ東南亞、藏傳佛教亦是如此?待確認)。

〈古印度哲學中的「智慧」與「解脫」〉
    作者首先提出西方哲學呈現「動態/縱向」,而印度哲學則呈現「靜態/橫向」發展的概念,說明印度哲學多有悠久歷史且同時並存,後代僅對原始哲學進行修正而無意取代,是以長久以來討論的議題近似,卻能層層翻出深意。(φ與中國「述而不作」傳統類似呀!東方人從無到有的「創作欲」怎麼處置呢?或者此一問題提出已是「西化」的結果?)
    印度哲學多以宗教形式展現,討論議題不離追求「智慧」以尋求「解脫」,又依對於原始宗教歷史文獻「吠陀」所持之態度分為「正統六派」(皆屬婆羅門教)與「異流三派」,佛教屬於後者。
    佛教與婆羅門教之根本差異在於佛教以否證哲學取消本體,認為人需認知一切緣緣相生,沒有主體方得解脫,與婆羅門主張認識「梵天」,乃得不求梵外虛物而得解脫不同。(φ其實亦有殊途同歸處)

楊維中,《如來藏經典與中國佛教》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2 )
 以隋灌頂分品做內容提要,持平論述,不涉觀點,是細讀《大般涅般經》的好幫手。



【因緣】
.101佛學課「一闡提」學期報告文獻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